1、耕整大田。抛秧本田应做到“平、浅、烂、净”。即田面力求平整,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土壤要上糊下松,软硬适中,田面无杂物。土质粘重田要提早1天耙田,待泥浆沉淀后抛秧;沙质田随耙田后立即抛秧,利于立苗。
2、适时抛栽。秧龄一般控制在4-5叶为宜,秧龄大则秧苗过长,不利于大田秧苗返青,秧龄小则秧苗廋弱,不利大田抗寒防病。
3、抛栽原则。要坚持田间无水抛,晴天下午抛,阴雨天全天抛,小风逆风抛,大风大雨停止抛。晚稻抛秧应在下午4后抛栽,避免高温灼伤、晒死秧苗。
4、抛栽方法。抛栽时人应退着走,左手提秧盘,右手抓秧尖向上抛2-3m高处抛撒,让其自然落下。先稀后匀、先远后近,先抛70%,后抛20%,补抛10%,抛栽完成后应全田查看,对不均匀的地方要匀密补稀,防止成团成堆。
四、抛秧育苗及抛栽的注意事项
1、防止烧芽。主要注意壮秧剂和肥料不能过量,营养土要拌匀施匀,待泥沉实后再播种,播种后盖土最好不用拌有壮秧剂的泥土,以免烧芽。
2、防止串根。主要措施是播种后秧盘上的泥土要清除干净,秧田灌水不能上厢。
3、防止秧苗徒长。主要方法是用壮秧剂育秧,适时喷施多效唑。
4、防止浮秧。主要措施是坚持浑水抛秧,大风大雨和深水情况不抛秧。
5、防止抛秧不匀。主要是坚持采取三步抛秧法,抛栽后要及时检查,匀密补稀。
抛秧和插秧在成熟后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产量对比:
抛秧稻田与人工插秧稻田相比,抛秧因为发苗快、分蘖早且分蘖多,理论上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可能更多,但其植株分布不如插秧均匀,可能导致部分区域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及单株生长发育,从而可能影响最终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插秧(尤其是机械插秧)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行距和株距控制,保证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空间和养分资源,有利于提高单产。
抗逆性对比:
抛秧的植株由于分布相对随机,通常抗倒伏能力较弱,尤其是在遭遇强风或暴雨时易发生倒伏,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插秧特别是机插秧,因其栽插深度适中且有序排列,植株根系发达,抗倒伏性能较好,同时通过合理布局也有利于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管理难度和成本对比:
抛秧方法省工省力,效率较高,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但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抛秧不均会影响产量。
插秧,尤其是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用工较多,而机插秧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长期来看能节省人力成本,且有助于标准化生产,便于机械化管理和后期田间作业。
稻米品质对比:
由于抛秧田和插秧田的光照、通风条件以及生长环境存在差异,可能会对稻谷的饱满度、口感和营养成分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这还取决于具体品种、田间管理等多种因素,并非绝对的优劣关系。
综合以上信息,抛秧和插秧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农户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农机设备配套程度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种植方式。而在某些地区,抛秧改良技术和机插秧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抛秧的一些不足之处,使得两者在产量和品质上差距缩小,甚至在特定条件下抛秧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秧床宽1.3米,以竖放2盘或横向4盘为好,沟宽40公分左右;铺排秧盘用木板压实,秧盘秧孔突出部分约1/4陷入泥土;把混入壮秧剂的沟中泥浆装入盘内,用扫把扫平扫净;待泥浆沉实孔深2/3时即可播种,每个秧孔常规稻5~6粒种、杂交水稻2~3粒,播后用扫把蘸泥浆轻塌种子,并把盘面扫净。